English

建筑艺术教育图书争做市场新宠专家呼吁提高国民建筑欣赏水平

1999-09-0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实习记者 张永恒 我有话说

近期,由中国纺织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面向大众的建筑艺术教育图书《建筑·传统与诗意的文本》在问世的不长时间内销售业绩令人侧目:在席殊书屋这本书已卖出600多册,在西单图书大厦也已热卖500多册,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一度脱销。

联系到前不久见到的建筑文化类图书《建筑师梁思成》、《凝动的音乐》、《建筑四杰》、《天地之灵——东西方经典建筑艺术的魅力》的销售盛况,以及被建筑界视为“另类”的非专业人士评论建筑艺术的《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》、《建筑是首哲理诗》的异军突起,似乎透露出这样一个信号:出版界开始努力挖掘建筑专业的非专业读者群,建筑艺术教育和普及图书渐渐成为新的出版热点。

作为建筑类图书出版的龙头老大,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可谓举足轻重。此外,中国计划、天津大学、天津科技、东南大学、黑龙江科技等出版社也都在建筑类图书出版中占有一席之地。然而,翻开他们以前所出的建筑类图书,尽是建筑设计、施工结构、规范汇编以及各种建筑专业教材。正象建工社一位负责人说的:都是给建筑师用的书。全国从事建筑业的设计师和大学建筑系的学生有多少?没人做过统计。然而这个数目与全国13亿人比起来只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不点。一位业内人士指出,建筑是一种艺术,她的美不应只局限于专业范围内,而应面向大众。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是,建筑仅仅是建筑行业内的事,建筑类图书公众看不懂,建筑艺术教育普及不够。一句话,中国建筑水平的提高缺少民众根基。

对这种现象怎么看?建筑文化学者、《建筑师》杂志副主编王明贤认为,目前建筑类图书呈现两极化趋势:出版社都在争夺“建筑师”图书市场,面向社会普及的建筑艺术欣赏类图书非常少。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:一是建筑专业类图书本身的巨大利润,使出版社缺少危机感和进取精神;二是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;三是建筑界专家在我国均出身于大学理工科,专业的偏狭使他们普遍缺乏面向公众的科普写作能力。

中国建筑学会顾孟潮先生则毫不客气地指出:当前我国社会公众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还停留在“时装欣赏”水平,流行什么就欣赏什么,这不仅是公众的问题,而是整个建筑行业问题。然而建筑关系到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,是石头的史书,历史的记载,文化的纪念。一个美的建筑是一种永恒的艺术,不能像时装那样很快就更新换代,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如果公众缺少建筑艺术欣赏能力,将是建筑界的悲哀。

顾孟潮先生认为:由于长期建筑艺术教育的空白,公众对建筑艺术、建筑史知之甚少,因此也就不把建筑当作一种艺术来欣赏。把建筑师只当作泥瓦匠,把建筑当作盖房子的比比皆是。建筑艺术难以得到社会的普遍理解和认同。

清华大学曾昭奋先生告诉记者:我国公众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水平跟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,这不仅是因为经济、文化上的差距,还跟建筑艺术修养的先天不足有关。比如建筑图书出版内容上的专业性;对建筑艺术评价上的内行性;建筑师出身的单一性———我国建筑界从业人员是大学理工科培养出来的,文化素质总体较差。然而建筑不完全是一种“数理化行为”,不完全是钢筋、水泥、砖石垒成的房子,建筑更是一种艺术上美的行为,需要每一个人去阅读,去理解。

让建筑艺术教育跳出专业樊篱走向大众,或许国外某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:在报纸开设建筑艺术评论专栏,如《纽约时报》、《泰晤士报》,培养公众艺术兴趣;出版界与业内专家联手推出建筑艺术欣赏图书,如纽金斯的《世界建筑艺术史》。纽金斯本人是建筑师,在BBC广播公司作建筑专栏节目主持人,又是报纸建筑专栏作家,其作品把建筑作为一种艺术的美带给大众,颇受世人欢迎,不仅建筑业内人士爱看,普通公众也爱看。

对建筑艺术类图书到底怎么看,或许读者的看法更具代表性,一位读者告诉记者:“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,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。我经常旅游,喜欢看一些名胜古迹,但对这些美的建筑很难从艺术的角度欣赏,这类图书也很少读,那些专业性的生癖名词让人望而却步。”另一位读者则认为,从小学到大学,他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,对建筑这类专业性太强的艺术门类更是一无所知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建筑跟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,而作为艺术欣赏的建筑却离人们越来越远。

或许基于以上原因,中国纺织出版社推出的《完全素质手册》丛书中的《建筑·传统与诗意的文本》一面市就受到热烈的欢迎,读者的态度犹如一针兴奋剂刺激了出版社和作者。某出版社发行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:看来是到了专业出版社放开眼界面向大众的时候了。中国纺织出版社更是把《完全素质教育》出版提高到“全民关注教育,书界争做开路先锋”的高度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学习艺术与人文知识,无论对社会、对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,艺术教育,已成为当前全民族性的话题。正如曾昭奋教授所言:“刘心武先生已为建筑艺术的普及迈开了可贵的一步,尽管他的作品从内行的眼光看还不成熟,不规范,但读者的认可就足以让我们的建筑师、建筑图书出版界深思了。因为建筑艺术不仅仅属于建筑者,她应该属于每一个人。”

从这个角度来看,对于建筑这类专业性极强的艺术门类,我们有理由把她的美展示给大众。因为有什么样的观众,就有什么样的作品,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艺术欣赏者,就有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作品,大众是建筑艺术发展最大的推动力量。但目前,大众建筑艺术欣赏水平亟待提高,建筑艺术教育类图书的出版还刚刚起步,彻底改变现状还要靠建筑界、教育界、文化界以及出版界的共同努力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